9月24日上午,校青年教师联谊会“数智思享汇”工作坊第5期在法商北楼马克思主义学院225室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人文的AI间性”,聚焦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人文学科的新使命与新价值。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担任主讲嘉宾,马克思主义学院谢静副教授、哲学系魏宇副教授、历史系赵松杰副教授作为与谈人,展开跨学科对话。活动由华东师范大青年教师联谊会和教育学部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历史学系的青年教师联谊会协办。活动由校青年教师联谊会理事长、中文系凤媛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崔海英教授,历史学系工会主席张锐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联会会长尚伟伟副教授,以及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中文系、历史学系和哲学系的学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王峰教授在《人,智能机器》报告中回顾了“人是机器”的思想起源,梳理了从笛卡尔、拉美特利到当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他指出,人工智能的飞速演进正重塑社会生活和知识体系,对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过去被视为“无法转化”的创造性,如今已部分被AI模拟,这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何为真正的人类独特性。在他看来,AI已经能够在逻辑推理、模式识别、文本生成等方面展现出超越人类平均水平的能力,但在自由意志、情感体验、主体性等领域仍不可替代。他强调,高等教育不能仅依赖传统的学术论文和作业形式来检验学生能力,而要主动重构培养目标,推动学生在与AI的互动中发展更高层次的创造力、批判力和价值判断力。
在与谈环节中,三位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提出了思考。谢静副教授结合现象学理论指出,人类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体验远超AI所依赖的“可计算性”,人文价值不可替代。她提醒学界,在面对技术浪潮时,人文学科的核心仍是“意义”的追问和主体间性的理解。
魏宇副教授认为,AI的影响并非只限于理工科领域,在人文学科同样深刻。他强调要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分析所带来的“意义扁平化”,呼吁保持人文研究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指出,人文学科在AI时代不仅不会被消解,反而更能凸显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赵崧杰副教授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AI在高考作文批改、外语翻译等方面的应用。他指出,AI能够大幅提高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准确性,但也提出了新问题:如何在效率之外,保障学生的原创性、思辨力和创造力。他强调,面对新技术,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而非一味防范和排斥。
在自由提问与交流中,师生们围绕本科毕业论文的未来、AI写作与原创性的关系、AI在文学与艺术中的作用等展开了热烈讨论。总体来看,大家普遍认同:人工智能不应被视为洪水猛兽,而应作为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工具。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合理的制度与方法,让AI成为助力,而不是替代人类的主体性和价值创造。本次工作坊在学理性与现实性之间搭建起交流平台,为跨学科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对话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