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职工关爱工程,进一步增强教职工归属感与幸福感,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7月31日至8月5日,华东师大工会组织来自机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26名教职工奔赴甘肃张掖开展六天五晚的疗休养活动。老师们在丹霞岩层的瑰丽里感受地质演化的史诗,在草原的辽阔中体会天地运行的韵律,在古迹的肌理间触摸文明传承的温度,这不仅是身心的舒展,更是一场与自然对话、与历史共鸣的精神充电之行。
初见张掖:古今相融的滋味
行程首日,老师们从上海出发,经停兰州抵达张掖。走出机场,干燥微凉的空气扑面而来,沪上的酷暑与旅途的倦意瞬间消散。远处,祁连山的轮廓如淡墨勾勒,雪峰的微光在云层中若隐若现。用过晚餐后,老师们穿过张掖市区熙攘的街巷,雄伟的“镇远楼”赫然出现。北门洞上方“镇远”二字格外醒目,让人想起这座楼曾肩负的防御瞭望之责。这座矗立在河西走廊中段的明代鼓楼,像一位镇守要道的老将,将这条古丝路的繁华与沧桑轻轻揽入怀中。
随后,大家踏着渐浓的夜色,走进了张掖明清古街。街口的牌坊在红灯笼映照下尽显古朴,搓鱼面、炒拨拉、炒炮、杏皮茶、老酸奶,各种当地特色美食和饮品应接不暇。这是鲜活张掖文化的味觉表达,既有农牧交融的历史厚重,更有热辣鲜活的市井温情。每一口滋味都藏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与地域性情。
草原与丹霞:跨越千年的和鸣
第二天的行程是康乐草原和七彩丹霞,这是一次自然与心灵的双重洗礼,带给老师们无尽的震撼与惊喜。
康乐草原的盛夏,是一场感官的盛宴。金露梅的淡紫与银露梅的鹅黄,在无垠的绿毯上织出细碎的花纹。行至草原深处,九排松整齐地矗立在绿毯之上,仿佛是被精心栽种的仪仗队,守护着这片草原的宁静与生机。风拂过牧草,发出“簌簌”的声响,与虫鸣交织在一起,像是大自然奏响的独特乐章。老师们漫步在草原栈道,欣赏着草原的空阔辽远,抬头可见蓝天白云和远处若隐若现的雪山,身心都沉浸在这份静谧与惬意之中。
午后的七彩丹霞,则是大自然的“地质史诗”。乘景区车穿行峡谷,赤红岩层如燃烧的火焰,橙黄与灰绿过渡带似匠人晕染的色块,层理分明的岩石截面宛如摊开的地质年表,每道纹路都藏着千万年的故事。老师们不时驻足惊叹,指尖轻触岩层,仿佛能触摸地球的脉搏。登高远眺,阳光角度变换让丹霞色彩流转,从炽烈红橙到温润赭黄,引得大家频频感叹自然的神奇。
马蹄寺:石窟禅意的对话
第三天午后,老师们前往马蹄寺景区。祁连山的岩壁如被巨斧劈开的屏障,这座始建于北凉的石窟群便藏在这屏障的褶皱里。千年风雨冲刷过的崖面,将七层洞窟托得愈发显要。山脚下,两座白塔洁白如玉,塔刹的鎏金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与“三十三天”石窟那如银链般缠绕山间的栈道遥相呼应。
拾级而上,行至中段,愈发陡峭,石阶窄得仅容半足。老师们不得不手脚并用,手掌按在冰凉的岩壁上,指尖抠住石缝,脚下小心翼翼地试探着每一块石板。石缝里的凿痕带着锐劲,仿佛能看见当年工匠握着钎锤,一凿一凿在坚硬的岩石上刻下时光的印记。行至最高处远眺,山脚下的白塔缩成两枚玉色的棋子,在绿绒般的草甸上格外醒目。马蹄寺之行让老师们触摸到文明传承的韧性,历经千年,依然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下山途中,老师们还有幸近距离邂逅了可爱的高原土拨鼠,为此行更增添了灵动的色彩。
湿地公园与大佛寺:自然与人文的相生
第四天,在张掖市中心,老师们在湿地公园的生机和大佛寺的庄严中,感受自然与人文的相生。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是城市的“绿肺”。芦苇荡在风中掀起层层白浪,白鹭和黑鹳掠过水面时划出优美的弧线。漫步彩虹栈道,各色莲花相映成趣,还能看到小鱼游动的身影。老师们搭乘景区敞篷游览车,徜徉在绿意盎然的湿地秘境中,沉浸在这片湿地的馈赠中。
随后,老师们前往大佛寺参观。作为全国唯一一座西夏时期的大型佛寺建筑,大佛寺其身上的每一处雕饰、每一寸结构,都在诉说着独属于西夏的建筑密码。其重檐歇山顶堪称典范,两层屋檐之间的空间,既为殿身营造出通透的光影效果,又通过斗拱的层层叠叠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
进入殿内,一尊巨型卧佛映入眼帘。这尊卧佛,正是张掖大佛寺的镇寺之宝,也是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大佛寺在河西走廊的风沙中,稳稳站立成一段不可替代的历史注脚,成了文明传承的鲜活证据。
外星谷:异世界的无人秘境
第五天,原计划探访平山湖大峡谷,却因降雨景区关闭临时调整为外星谷。这场意外的雨,反倒让老师们邂逅了一处“异世界”般的景观。外星谷以“酷似火星地貌”闻名,灰紫色的岩层在水汽中若隐若现,嶙峋的石柱如外星建筑般矗立,仿佛踏入了科幻电影的场景。
在火星谷,老师们仿佛置身于宇宙洪荒的静谧中。远处的山峦,经天然雕琢,呈现出千姿百态,其中一片形似巨型粮仓,圆顶饱满如囤,岩壁上的水平纹路恰似仓廪的层级,仿佛是远古先民为储存天地精气而凿建的宝库。那些嶙峋的石柱仿佛变成了一个个沉默的守卫,守护着这片不为人知的秘境。面对广袤辽阔的景致,大家心中都充满了震撼。旅行中最珍贵的馈赠,从不是计划内的抵达,而是这般在意外里撞见天地与人心的对话。
张掖味道:牛肉面的独特回忆
行程最后一日,老师们在早餐时品尝了张掖特色牛肉面套餐。张掖牛肉面的“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写满了西北的豪迈与精细。汤清得像山泉水,白萝卜片白得透亮,红辣子浮在表面像朵炸开的花,蒜苗和香菜绿得冒油,黄亮的面条在底下若隐若现。那股子鲜、香、辣,混着面馆里的烟火气和笑声,为此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天的疗休养,是一次身体和思想的充电之旅。老师们在自然中读懂了“宏大与细微”的共生,在古迹中领悟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在同行交流中开阔了思路和视野。当飞机起飞,张掖的轮廓在舷窗外渐渐缩小,老师们都感受到,这段丝路之旅的见闻和友谊是未来干事创业的珍贵行囊,大家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学期。
供稿丨张掖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