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寻踪 消暑赋能——华东师大教职工乌兰察布-大同疗休养纪行

发布者:朱雄彬发布时间:2025-08-11浏览次数:35


731日至84日,31位华东师大教职工前往山西大同、内蒙古乌兰察布,开展了为期5天的疗休养。这次由校工会精心策划组织的疗休养之旅,带领教职工们穿越千年历史长廊,从北魏石窟到火山草原,在五天四夜的行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浸润自然的身心疗愈中积蓄新学期的奋进力量。


千年古迹映云冈,古城藏珍话沧桑

云冈石窟的每一道凿痕,都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的深刻对话。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这里的5万余尊造像跨越北魏至隋唐,见证了佛教艺术传入与本土化历程。石窟中那些被岁月打磨的痕迹,诉说着千年前工匠们的虔诚与智慧。




大同博物馆,如同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到辽金时期的建筑构件,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其中,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陶俑阵,数量庞大、气势恢宏,生动再现了北魏贵族的威仪。北魏蓝玻璃器,闪耀着千年前艺术光芒和精湛工艺,承载着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印记。




始建于明代的大同古城墙经当地政府修旧如旧后焕发新光彩。老师们登上城墙俯瞰城市,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和谐共存。华严寺、善化寺等古建筑群展示了精湛的古代建筑艺术,其斗拱结构、彩绘壁画令人叹服。




辽阔草原牧歌远,黄花沟里夏意浓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第二天的行程来到了广袤的辉腾锡勒大草原。“辉腾锡勒”在蒙语中意为“寒冷的山梁”,这里位于阴山北脉,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即使在盛夏也十分凉爽。从草原上极目远眺,白色的风车群在蓝天背景下缓缓转动,远处的蒙古包点缀在绿色的海洋中,老师们感受着来自大自然的浪漫馈赠。


黄花沟景区开启了老师们与草原的深入互动。老师们乘坐观光小火车穿行在草原间,铁轨旁野花如海浪涌动,风车群在蓝天下划出银色弧线。景区内的木质栈道沿着沟谷蜿蜒,带领大家深入这片地质奇观的腹地。老师们深度体验了骑马、骆驼车等当地独特的交通工具,并通过观赏文化演出《敖包相会》进一步了解了蒙古三技、马术、杂技等特色民俗文化。



博物馆里读边塞,古驿道边忆晋商

乌兰察布博物馆的参观进一步开启对草原远古文明和多文化融合的探索。馆内展出了金饰牌、契丹贵妇墓、乌兰察布盟长印等珍贵文物,生动再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与艺术,诠释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交流融合。



林胡古塞生态旅游区则将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走在明清时期的古驿道上,老师们仿佛能听到当年商队的驼铃声。景区内的玻璃吊桥横跨山谷,站在桥上俯瞰,茂密的森林与远处的山峦尽收眼底。古塞的野生动物园中,大熊猫、麋鹿、马鹿、鹦鹉等动物生活得自在惬意,描绘着现代与古朴的交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火山口畔问苍穹,地址风貌探洪荒

极具冲击力的乌兰哈达火山群,给团队留下深刻的印象。乌兰哈达火山口群为蒙古高原南缘至今发现的唯一全新世有过火山喷发的火山,喷发规模较大、喷发方式多样、火山保存较完好,是一处天然“火山博物馆”。老师们近距离走近了“南炼丹炉”和“北炼丹炉”两座火山,感受地质风貌的神秘和震撼。




带着塞北的清风、历史的回响与大地的能量,31位教职工踏上了归程。这段旅程不仅让老师们身心得到休养,更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地科学考察和深度文化探索的机会。从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到火山地貌的科学意义;从草原生态的脆弱性,到古城保护的重要性,每个景点都引发了深度思考。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站在不同的土地上,看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文化的对话与智慧的碰撞。” 教职工们也将以更加丰盈的心灵、更开阔的视野、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新学期,在立德树人的征程上续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