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31日,华东师大物理与电子学院独立团一行暂别沪上的繁忙,奔赴甘肃张掖,在这片集大漠豪情与丝路底蕴于一身的土地上,开启了为期六天五晚的疗休养之旅。本次行程以 “探秘山河奇景,涵养教育热忱” 为核心,让常年投身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与学院管理的老师们,在丹霞的绚烂、草原的辽阔与古迹的厚重中放松身心,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汲取新的灵感与力量。不同研究方向的教授、实验技术人员与行政老师同行,多元专业思维的碰撞与工作经验的交流,让这段旅程更添思想火花。
初抵张掖:古街夜色里的初见惊喜
行程首日,老师们从上海出发,经兰州转机抵达张掖。走出机场,干燥微凉的空气带着西北特有的清爽,远处祁连山的雪峰在阳光下闪着微光,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稍作休整后,大家便相约前往明清古街。
踏入张掖明清古街,仿若穿越时空。一座牌坊门楼巍峨而立,单檐歇山顶,雕梁画栋,虽彩漆斑驳却古韵犹存。街两侧是两层披檐式店铺,售卖烧烤、饮料、古玩、玉器。街中满是小吃、工艺品和玩具摊位,热闹非凡。古街的烟火气与历史感交织,让初到的陌生感悄然消散,也为此次旅程写下温暖的开篇。
草原与丹霞:自然奇观中的心灵震撼
次日,行程迎来双重惊喜 —— 上午奔赴康乐草原,下午探秘七彩丹霞。
康乐草原像一块铺在祁连山脚下的绿绒毯,盛夏时节,金露梅与银露梅开得正盛,淡紫与鹅黄点缀在青翠间,羊群如散落的珍珠在草原上移动。老师们沿着木栈道走进草原深处,远处的雪峰倒映在澄澈的天鹅湖中,微风拂过,牧草起伏如绿色波浪。“这简直是‘波动光学’的天然演示场!” 一位教授望着草浪与光影感叹。大家在草原上闲谈,从教学中的难题聊到生活里的趣事,平日里严谨的科研思维,在开阔的天地间变得松弛而灵动。
午后的七彩丹霞则上演了一场视觉盛宴。当乘坐景区车驶入峡谷,车窗仿佛变成了动态画框:烈日下的丹霞地貌如被打翻的调色盘,赤红、橙黄、灰绿、青灰等色彩随山势起伏铺展,层理交错的岩层如同大地的年轮,记录着两亿年地质演化的密码。“这简直是天然的地质实验室!” 一位研究凝聚态物理的老师俯身触摸岩层,“你看这层理结构,多像晶体生长的分层现象。” 沿着木栈道登高远眺,视野中的丹霞地貌在阳光下变幻着明暗色调,沟壑纵横间仿佛藏着无穷的物理公式。老师们或驻足拍摄,或讨论着地貌形成的力学原理,在自然奇观中感受着 “大尺度物理” 的震撼。
马蹄寺:石窟岩壁上的文明印记
第三天,团队前往马蹄寺景区。这座始建于北凉时期的石窟群,藏在祁连山的岩壁间,以 “三十三天” 石窟最为著名 —— 栈道沿山壁分层修建,共七层,每层都有洞窟,远远望去如一座立体的 “空中楼阁”。
老师们沿着陡峭的石阶攀登,走进洞窟内,北魏时期的佛像虽历经千年,仍能看出衣纹的流畅线条与神态的庄严。在千佛洞,密布的小佛像排列整齐,宛如精密仪器的组件,让从事精密测量研究的老师赞叹:“古人的工艺精度,丝毫不输现代技术!” 讲解员杨导介绍,马蹄寺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曾见证无数商旅与僧人往来。老师们站在石窟外远眺,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的驼铃声,在古迹与现实的交错中,触摸到文明传承的力量。
平山湖大峡谷:戈壁深处的雄奇秘境
行程第四天,团队探访平山湖大峡谷。这里被称为 “中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亿万年的地质运动造就了沟壑纵横、岩壁陡峭的地貌,红色的岩层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
乘越野车穿越峡谷时,车身在崎岖的路面上颠簸,时而爬坡,时而俯冲,老师们笑着说:“这是体验‘加速度与惯性’的实战课!” 徒步深入峡谷底部,两侧的岩壁如刀削斧劈,最高处达数百米,抬头只见一线蓝天。阳光透过岩缝洒下斑驳的光影,岩壁上的褶皱与纹路,仿佛是大地的 “年轮”。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老师感慨:“宇宙的宏大与粒子的细微,在这里得到了奇妙的统一。” 大家在峡谷中穿行,感受着自然的雄浑与自身的渺小,内心却生出对未知探索的勇气。
平山湖大峡谷的风裹着沙粒,扑在脸上微疼。骆驼跪在沙砾上时,前腿先屈,身子一沉,我们抓紧驼鞍抓手才坐稳。驼铃晃出细碎的响,混着蹄子碾过碎石的沙沙声。两侧岩壁是烧红的铁色,风蚀出刀削般的棱,阳光斜斜切下来,投下深浅褶皱。骆驼迈着阔步,偶尔打个响鼻,驼峰在起伏中晃成流动的弧线。风沙漫过睫毛时,看远处峡谷如巨兽裂谷,恍惚间,倒像闯进了时光未改的洪荒里。
市区闲游:大佛与湿地的动静相宜
第五天,行程转向张掖市区,先后探访大佛寺与湿地公园。大佛寺以寺内的西夏卧佛闻名,佛像长达35米,木胎泥塑的躯体覆盖着华丽的袈裟,虽历经近千年,仍保存完好。老师们在佛像前驻足,听讲解员杨导讲述西夏王朝的历史与佛教文化的传播,佛像衣袂的褶皱曲线与寺庙建筑的对称结构,让擅长结构力学的老师频频点头:“古人的力学设计,藏着太多智慧。” 寺内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书,纸张历经数百年仍坚韧,也让大家感叹古代文献保存技术的精妙。
午后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是另一番景象。这片位于城市中的湿地水草丰茂,芦苇荡随风摇曳,黑鹳、白鹭等水鸟在水面嬉戏。老师们沿着木栈道漫步,看阳光透过柳叶洒下碎金般的光斑,听水声与鸟鸣交织成自然的乐章。“这里的生态平衡,像极了电路中的稳定状态。” 一位电子工程老师打趣道。湿地的宁静与生机,为旅途增添了一份温润的底色。
满载而归:带着丝路记忆再启新程
行程尾声,老师们早上办理退房后品尝张掖特色牛肉面,带着满满的收获前往张掖机场。背包里装着张掖的特产,脑海中定格的却是六天来的难忘瞬间:明清古街的烟火、康乐草原的绿浪、七彩丹霞的绚烂、马蹄寺的石窟、平山湖的雄奇、大佛寺的庄严与湿地的灵动。
疗休养期间,赶上吴老师生日,特意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和长寿面,吹蜡烛,共唱生日快乐歌,分享蛋糕,为吴老师过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别样生日。
此次疗休养,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放松,更是一场心灵的充电。老师们在自然奇观中拓宽了视野,在历史古迹中感悟了传承,更在同行的交流中碰撞出跨学科的火花。大家纷纷表示,将把这份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带回工作中,把丝路的坚韧、丹霞的绚烂融入教学与科研,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物理与电子学科的建设,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当飞机起飞,舷窗外的张掖渐渐缩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老师们知道,这段旅程不是结束,而是带着新的能量与灵感,重新出发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