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职工关爱工程,帮助教职工在工作之余调节身心,更好投入学校事业发展,7月29日至8月2日,华东师范大学工会组织来自各学院和职能机关的30名教职工代表,赴山西大同、内蒙古乌兰察布开展为期5天的疗休养活动。乌兰察布一团将自然疗愈与人文浸润相结合,在历史与现代的交响中蓄力新学期征程。
当飞机降落大同云冈机场,干燥却清冽的高原风扑面而来,大家像同时按下“静音键”,把上海盛夏的潮热一并留在身后。
行程首日,教职工一行走进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在千年佛像的慈悲凝视中感受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恢弘气度。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254个,石雕造像5万余尊(最高17米,最小仅几厘米),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午后斜阳打在20窟露天大佛的面庞上,金粉剥落处依旧慈悲。老师们站在17米高的释迦牟尼脚下,抬头的一瞬,仿佛被拉进北魏工匠的呼吸节奏——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从1500年前传来。
行程第二日,团组一行参观了乌兰察布博物馆,从匈奴金冠到元代瓷器,系统梳理草原丝绸之路的沧桑脉络。从西汉的虎衔鹰金饰牌到北魏的步摇冠金饰件再到元代的蟾蜍形砚滴,伴着淡淡的松木味,数千年时空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老师们像是被吸进了草原的时空隧道 ,在各个展柜前久久驻足、静静欣赏。
疗休养期间,团组深入辉腾锡勒草原,于牧歌悠扬中体验马背民族的豪迈。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老师们学习骑马,亲手制作蒙古奶茶,全方位“沉浸式”体验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下老师们爽朗的笑声久久回荡。
徒步黄花沟景区,老师们在白桦林与风车群的交织中感悟“塞外江南”的灵动;从南区游客中心坐上复古小火车,铁轨两侧的鲜花像海浪一样推过来。风一吹,花粉在光束里跳舞,整节车厢同时发出“哇哦”的惊叹。蹲下来摸一把草甸,指尖立刻沾满细小水珠——高山湿地把晨雾私藏了一整天。远处风电叶片缓缓旋转,像给蓝天装上节拍器。
在黄花沟景区,老师们还欣赏了“敖包相会”的精彩表演,演员们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向我们呈现了精彩的骑术以及跨越多重阻隔仍要相守的动人爱情故事。黄花沟景区把草原的辽阔、花海的浪漫、敖包的庄严,连同着烤羊排的焦香全都塞进了我们的记忆卡。
登临乌兰哈达火山群,在黑色熔岩与碧绿草甸的强烈视觉冲击下,直观理解地质演变的磅礴力量。站在3号火山口边缘,黑色火山渣像被时间碾碎的墨块。俯身抠一块轻到能浮在水面的浮石,忽然觉得“轻”与“重”可以如此矛盾又统一。远处6号火山脚,草甸绿得晃眼,几匹枣红马低头吃草,尾巴扫过的地方扬起细小尘埃——亿万年前的喷发与当下的安宁同框,像一部静音的史诗。
行程最后一日,团组参观了大同市博物馆与美术馆,教职工们透过各种文物特展和当代艺术装置,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在大同博物馆,老师们隔着玻璃与司马金龙墓漆屏对视,木胎剥落处露出1500年前的朱砂。美术馆里,90后艺术家用废旧光盘拼出“云冈第20窟”,镜面反射把观众的脸切割成像素块, 恍如与北魏工匠的跨时空自拍。
此次乌兰察布疗休养行程是华东师大工会深化“幸福师大”建设的又一举措,通过文化浸润与自然疗愈的双重路径,助力教职工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学期。未来,工会将持续优化疗休养品牌,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凝聚奋进力量。
供稿:乌兰察布1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