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日光炎炎,天清气朗,在工会的精心组织和周到部署下,来自16个二级单位的23名教职工,自7月13日起,开始为期5天赴甘肃敦煌养身心、读中国的历程。
山川一体:兰州
?xml:namespace>?xml:namespace>?xml:namespace> 历经三个小时的飞行后,到达兰州。兰州,汉朝时期称为“金城”,后因皋兰山而更名“兰州”,是西北的重要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兰州城的最大地理特色是融山川于一体,所谓“两山夹一河”,“两山”即皋兰山和白塔山,“一河”即黄河,是中国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地貌狭长,东西1665公里,南北530公里。放眼高望,皋兰山蜿蜒如龙,白塔山楼台错落;俯身低看,黄河奔流不息,不禁慨叹:皋兰山断匈奴望,白塔寺祈战事休。三千年后知谁在,九曲黄河滚滚流。

沿黄河行走,中山桥赫然在目,现在看到的这座“黄河第一桥”,是清政府耗费三十万六千余万两白银,交由德国商人承建,原名“镇远桥”,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中山桥”,走过历史烟云,迈步桥上,可谓:镇远桥镌中山志,中华儿女立潮头。
戈壁奇观:雅丹、玉门关
夜乘火车赴敦煌,一路戈壁,无边无际,历经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等13个城市,于第二天清晨抵达目的地。简单洗漱后,继续坐客车赴雅丹地质公园,位于甘肃与新疆的交界处,座座土丘傲然而立,或狮身人面,或孔雀开屏,或万舰列阵,百态千姿,叹为观止。回程突遇风起,顿时飞沙走砾,霎时间明白为何其又名“魔鬼城”。
距敦煌90公里处,玉门关茕茕孑立。因戈壁难行,一旦出关,生死难料,因此敬献和田美玉以祈祷平安而得名“玉门关”。旷野之中,四面土墙刻满了历史的沧桑,不难想见千年前行人商旅走在“风吹石头跑,路上不长草”的千里戈壁上的饥渴、恐惧与艰险。而今,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直穿戈壁,早已不是“春风不度”了。

沙漠之眼:月牙泉、莫高窟
离敦煌市区不远,便是鸣沙山,有公交车可以直达,不到半小时车程。鸣沙山乃风吹积沙而成的一片沙漠,五代《敦煌录》记载:“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此“神异”指沙动而有响声,如今社会进步,对于“鸣沙”早已有了科学的解释,而对玉皇大帝抑或汉军与匈奴交战的故事,也仅仅只是作为故事听听罢了。不过对于来自南方初见沙漠的人,依然深感震撼,即使骑着温顺的骆驼,新奇的同时也难掩内心的紧张。
骑行一个小时,翻越小半边沙漠后,徒步爬上一段,体验一回古人的艰辛。走一步退半步,喘着粗气,半道歇坐几次,才终于爬上一座沙丘的顶部,回望沙谷,著名的月牙泉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只见四面沙丘之中,一泓清泉,弯似月牙,亭亭玉立。“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不得不令人称奇。
如果说月牙泉是敦煌沙漠的“自然之眼”,那么莫高窟则是她的“人文之眼”,这一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的千佛洞,早已被国际上誉为“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跨越千年的形象历史”。而其中文物的流失、“敦煌学”的薄弱,让人唏嘘之余,不禁深感国力强盛之重要、文脉传承之重要,而这份重要的使命担当,即在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肩上。

敦煌之行时日虽短,但教职工们均表示这样的出行有助于见万物、见众生,见自己,也更能体会习总书记所说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衷心感谢成全此行的所有单位和个人!
(文:方金奇/图:刘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