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变良田,感受脚踏实地的幸福

发布者:朱雄彬发布时间:2020-12-18浏览次数:221

近日


由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邓泓副教授领衔的生态修复创新团队在崇明横沙岛改良土壤上孕育的“幸福生态米”迎来了大丰收。清晨的阳光划过金色的稻田,望着那金灿灿的稻穗,托在手心里沉甸甸的,满满的成就感让人沉醉。

丰收的季节

   欣喜的同时,邓泓老师及研究团队想到了学校,与科技处、崇明生态研究院及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领导商量后,决定与全校教师共同分享这一份丰收的喜悦,通过学校工会向全校在职教职工发放“幸福生态米”,请大家一起来品尝。当每一位教职工在品尝香糯美味的“幸福生态米”时,也一定能感受到这份满满的温暖与幸福,让我们撸起袖子继续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吧!

   据悉,邓泓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城市水土污染和生态修复,在学校确定了服务崇明的学科发展战略后,决定将研究方向聚焦在崇明生态岛的土壤保护和修复方面,对接社会需求,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2018-2019年,在上海市科委、崇明生态研究院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开始关注横沙促淤圈围新生地的土壤改良,制定了通过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微生物菌剂激活土壤活性、水稻种植排盐并兼顾生产效益的综合性生态改良方案,并开展了小规模的快速绿色改良示范,有效提升了土壤肥力。今年6月起扩大了试验面积,开展新一轮的示范研究,设置了5种改良方案,共改良土地35亩。试验取得了成功,邓泓团队的改良田水稻也迎来了丰收,改良田水稻增产16%-128%,增产丰收的同时,也欣喜地发现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较于当地普通农田明显减轻,农药的使用量也因此减少。

   在经过生态改良的土壤中收获的稻米,经过权威机构检测,未检出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远低于我国食品安全限值。该项研究工作兼顾了土壤改良、经济效益和粮食安全,且对环境友好,为崇明生态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文汇报、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和转载,也被选为学习强国的新闻案例,提升了我校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的影响力。

   衷心感谢邓泓老师及其科研团队,让每一位师大人品尝到了“幸福生态米”,使大家一起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同时也祝愿他们今后在教学、科研上能收获更多的成果。

(文丨朱雄彬,图丨邓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