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8月18日
在这个夏尽但暑热未减的末伏天,在校工会的精心安排和筹划下,由崔海英、龚咏梅两位老师领队,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软件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和数学科学学院共计29名老师组成的华东师范大学暑期疗休腾冲独立团如期成行了。在开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大巴上,两位领队老师对相关出行事宜进行了宣讲。虽然飞机晚点,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出行的热情。在一派其乐融融氛围中,怀揣对祖国西南“极边之地”——云南腾冲的期盼,我们开启了一场寻访高山草原、民族风情、抗战文化和热海温泉等的云雾之旅。
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团队顺利抵达芒市。芒市,这个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不愧是“渡了金”的城市,随处可见的佛塔佛光闪闪、金光熠熠,于夜幕中堂皇壮观。在芒市用完晚餐,继续驱车2个小时,到达腾冲翡翠皇冠建国酒店已是晚上11点。
深夜的腾冲,凉风习习,我们身披佛光入清凉之地虽疲惫但今日已得欢喜心。
Day2 8月19日
第一站:腾越文化广场
高黎贡山母亲大型锻铜雕塑,在腾越文化广场上熠熠生辉,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古往今来这片土地上可歌可泣的过往。团队在广场上拉起横幅,留下了此行第一张集体合影美照。
第二站:和顺古镇
和顺古名“阳温墩”,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全镇建筑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
走进大马帮博物馆,三个展厅3000件展品跨越百年时光向老师们展示了和顺的风雨沧桑,同时展现了和顺人“走夷方”的历史与辉煌。作为和顺人重要的生活方式,“走夷方”不仅收尽了物华日月,也扩容了个体与家族的生命。富裕起来的和顺人,以出资的方式修缮祠堂、修建图书馆等反哺家乡,他们这种把对家乡的思念镌刻在一砖一瓦上的行为令老师们唏嘘与感喟。
在现存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老师们从观名人题字“文化之津”、“民智泉源”等,到品楹联“书自云边通契阔,报来海外起群黎”,再到叹和顺谚语诸如“三代不读书,犹如一窝猪”、“富贵难传三代,书香可继百世”等……不仅从中感受到了和顺人兴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还切身感受到了和顺图书馆从公共服务到文旅打卡点为我们提供的那份身在乡村、心怀天下的文化情怀。
来到水碓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先生故居,老师们通过参观大量的图片、资料、实物了解了一代哲人的学术生涯和革命生涯,仰望这位“学者、战士、真诚的人”品格的高华,赞叹其在理论与实践上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晚饭后大家回到酒店,老师们在群里贡献各自的美片。还有老师去附近超市,拍了一些稀奇的蔬菜照片发到群里,带刺的五加尖、茴香、藕带……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洗衣亭、古民居、祠堂、牌坊、寺观庙宇这些糅合了儒家文明、外来文明、本地文化和耕读文化的乌瓦白墙的和顺古风,它的静、它的古、它的重、它的和、它的美连着它带给我们的稀奇让老师们在群里热闹着兴犹未尽。
Day3 8月20日
第一站:滇西抗战纪念馆
上午,团队来到滇西抗战纪念馆。纪念馆以大量史实资料、油画、战争遗留下来的文物还原了当年十万远征军可歌可泣、悲壮卫国的浴血历史。在紧邻滇缅抗战博物馆的国殇墓园的小山坡上,由山脚到山顶,72行3346块英烈墓碑依次排列,每块墓碑上都刻有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烈士的名字和军衔。英烈墓碑排列成烈士们生前军容整肃的方队,诠释着金戈铁马峥嵘岁月里不屈的民族精神。参观结束后,老师们肃穆缅怀献花,此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宛若老天爷在对那段历史如泣如诉,几位中共党史党建系老师不由得慷慨陈词,不吝分享专业知识,实时给大家上了一堂形式新颖、意义深刻、感人至深的党史教育课。
其实我们想去禅达,去看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团长、孟烦了、阿译、迷龙、要麻、豆饼等炮灰们猪肉炖粉条的地方,那个悲壮且名和意都美得不行的地方。导游说禅达在山上,我们也就只能朝那个方向望了望,有点遗憾,但情至了也愿了了。
抗日英雄永垂不朽!!!
第二站:叠水河瀑布
午饭前,团队来到叠水河瀑布,古称“龙洞垂帘”,这是全国唯一的城市火山堰塞瀑布。瀑布自46米高的山崖直冲而下,飞溅的水花氤氲成云雾渐渐散开去,而流水向着前方继续奔涌。
第三站:北海湿地
“海子大可千亩,中皆芜草青青,下如草浮结而成者,亦有溪流贯其间第不能起……”下午,团队来到中国西南高原唯一的火山堰塞湖——北海湿地。迎着大自然新生的气息,老师们在层峦山脉与飘渺云水之间乘坐游船徜徉。一条条草排荡漾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朵朵花儿摇曳在翠色欲滴的水上草原上,一只只野生水鸟在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山、树、水、船、人、花、草、鸟于天地间和而美。老师们或对湿地鸟类采风拍摄,或专注于栈道两旁动植物的科普介绍,或互拍留念,或划船游玩,或水上自行车娱乐……玩得甚是开心。
这些精美的鸟类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孔文清老师拍摄的,大多来自于来凤山国家森林公园。平时大家都不太了解孔老师还有如此雅号和绝技,腾冲之行增进了彼此认识,这些美图向大家展示了腾冲这座云山雾罩的边城的生态美。
饱眼福尽兴而归,晚餐安排的鸡纵菌、鸡油菌、红乳菌、牛肝菌…鲜美的山珍菌锅又让老师们大饱口福。正所谓天地有大美,美景美味皆不可辜负。
Day4 8月21日
第一站:腾冲火山热海
上午,团队前往热海风景区,观赏独特的地热景观。走进书有“一泓热海”的牌坊大门,乘观光车抵达景区,山间蒸腾的热气映入眼帘,硫磺的气味扑鼻而来。热气腾腾的地热泉水翻滚着从岩石中间穿过,沿着水汽蒸腾的溪流行进,依次经过蛤蟆嘴、珍珠泉、姊妹泉、鼓鸣泉、怀胎井,最后沿台阶路上山到热海大滚锅。这个不断翻滚的盆形沸水池,腾烟蒸雾,形似一口正在烧开水的巨锅,被很形象地称为 “大滚锅”。大滚锅旁边有两个大笼屉,供游客体验泉水蒸蛋,不少老师都从当地老乡手中购买了用草绳栓着的一串四个的鸡蛋去蒸,这种售卖鸡蛋的方式就是云南十八怪之一的“鸡蛋用草串着卖”。
团队部分老师体验热海浴谷温泉,“零距离”体验地热的奇妙。温泉内有露天和半露天的温泉池20多个,除了硫磺原汤池和碳酸原汤池外,还有香柏木泡制的香柏池、融入云南小粒咖啡的咖啡池、添加了各式草药的中药养生池等等。热气氤氲,沐浴在大自然的馈赠之中,褪去了一身疲惫。
第二站:司莫拉佤族村落
8月21日下午,疗养团一行来到司莫拉佤族村落。这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落,是一个民族文化保存完整的原生态古寨,佤族语言中,“司莫拉”意为“幸福的地方”。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司莫拉佤族村时殷切嘱托,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我们体验民族文化,触摸乡村振兴的脉搏。
来到村落入口,巨幅七彩稻田画尽显民族风情,绘就了司莫拉佤族人民“敲木鼓,吹起笙,跳起舞”的幸福图景,引人驻足。走进村内,古老的图腾增添了一抹神秘感,司莫拉民俗馆记录着佤族的农耕痕迹、民俗民风,一幅幅壁画描绘了佤族人的生活场景,一棵棵古树述说着佤族人对自然的敬畏。走进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访的村民李发顺家中,灿烂的笑容始终挂在这户人家的面庞,让人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为人民带来的幸福。
Day5 8月22日
团队打卡东山草场。东山草场被誉为“离天空最近的草原”,有着与呼伦贝尔草原相似的“吹风草地见牛羊”的壮丽与诗意,令人惊艳。
沿着蜿蜒的山路扑进草场的怀抱,牛羊相依,绿草相伴,宛如走进童话世界。青草肆意生长,染绿了连绵起伏的山坡,令人心旷神怡;云雾随风变幻,成就了奇幻的美;草木清香,雨水湿润,如同置身天然氧吧。行走在草场、栈道,放慢步调,身心得到了净化和“充电”。
出行期间,团队体验了野生菌火锅、铜瓢牛肉火锅、药膳、茶宴等特色饮食,丰富了味蕾的享受。恰逢七夕,团队还与同在腾冲的河口海岸研究所疗养团会餐,共度传统佳节。
22日下午,团队分两路,分别前往腾冲—瑷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和翡翠博物馆。
中国地图上瑷珲—腾冲的连线被称为胡焕庸线,即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腾冲—瑷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亦是腾冲的一个文化地标。公园虽小,却设计精巧。贯穿公园的主干道的走向与“瑷珲—腾冲线”走向吻合。胡焕庸头像雕塑后方,有一片高大的红色建筑群,恢宏大气,一幅中国地图上的小方块代表了人口密度,显示了腾冲这座城市在地理上的特殊价值。
腾冲有着悠久翡翠历史文化,翡翠加工、贸易源远流长,并形成了一整套识别和鉴赏翡翠的经验与理论,被誉为“翡翠商贸的发祥地”、“中国翡翠第一城”。翡翠博物馆讲述了翡翠五光十色的前世今生,各式展品琳琅满目,独具魅力,荟萃了翡翠文化精华。
Day6 8月23日
团队返程,此次疗休养行程圆满结束。6天的行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软件学院、外语学院、校党委宣传部、数学科学学院的老师们成为了可靠的“旅行搭子”,相互支持、陪伴,度过了一段充实、愉快的时光,留下了一段美好、难忘的记忆。软件学院的杜育根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孔文清老师的专业摄影更是为团队定格下了精彩的瞬间。有几位老师在形程中有了伤病,都得到其他老师的嘘寒问暖,孙义文老师每天都背着工会提供的各种药物,及时为老师们提供救援。
“有一种幸福叫腾冲”,这一程,老师们收获了幸福,不虚此行!
文:王馨曼 曹安琦
图:腾冲独立团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