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我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提高辅导员科研业务能力,鼓励我校辅导员老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11月26日下午13:30,华东师范大学辅导员协会组织举办“名师领航,助力专业成长”辅导员课题申报学习线上指导会,此次指导会有幸邀请到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霍九仓、杨健、高嘉依、王卓、沈怡廷五位老师分享经验,吸引了全校七十余位辅导员老师参与。指导会由辅导员协会会长庄瑜主持。
教学科研双驱并进 展出职业新风采
指导会伊始,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霍九仓简要介绍了2020年度我校人文社科项目课题申报工作所取得的优异成果。他强调辅导员队伍是学校经层层选拔出的颇具科研潜质的人才队伍,鼓励辅导员们在一线工作中发光发热的基础上,也可以积极活跃于科研舞台,从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并尝试申报,拥有扎实的科研成果也是辅导员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同时,霍九仓鼓励辅导员老师们不要局限于思政领域的课题,也可以从本专业领域入手,从基础项目报起,关键在于多尝试,积累更多的项目申报经验。
课题申报层层悉知 把握政策新动向
高嘉依老师就国家社科项目申报进行了细致解读,主要围绕国家社科基金的分类、申报时间、申报要求以及资助金额。国家社科基金主要分为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教育学、军事学,一般1月到2月是申报截止时间,非副高、非博士可以申请青年项目。杨健老师针对教育部项目进行了具体解读:教育部项目属于省部级项目,资助金额一般为3到5万,且近年来项目数量逐渐收缩,申报难度逐渐加大。王卓老师主要解读了上海市的项目申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时间一般为6月到7月,门槛较低,申报者可以参考其选题指南,且从今年起不再需要正高级同行专家书面推荐。
政策导向精选课题 夯实科研基本功
杨建老师围绕课题内容书写经验进行了简要分享,他指出,一个成功的申报要从三个角度来解读:科研管理、申报者、评审专家。从申报者的角度来看,首先要熟读相关重要文件,包括申报通知、历年立项题目以及党和国家的最新决策部署;其次是要结合研究基础、相关文献,细化并确定研究选题;再次是要夯实课题论证,使课题书内容饱满充实,行文详略得当,格式规范直观;最后她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申报书切忌有错别字以及章节标号等错误。沈怡廷老师进而补充说明了科研系统的使用、横向项目立项流程,经费管理、职称中的文科科研认定细则。她给辅导员老师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科研细则需要仔细阅读,只有明晰了各项标准与管理办法,才能更好地开展和管理科研项目。
掌握丰富的申报信息是成功申报课题的基础。此次指导会结合了一线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与科研需求,详细介绍了国家、教育部以及上海市的各项重大科研项目政策与细则,并就申报过程、课题书写作技巧等进行了细致解读,为辅导员老师们申报课题指明方向。政策分析与经验分享有机结合,内容充实、干货满满。参会者纷纷表示此次指导会受益匪浅,期待未来能够在更多科研舞台上看到辅导员的身影,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科研能力,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文/关瑾蓉 李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