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上海 阅读建筑|辅导员协会开展建筑可阅读行走衡复街区活动

发布者:徐歆发布时间:2020-12-04浏览次数:250


秋日暖暖,梧桐叶落。近期,辅导员协会邀请(头衔)周培元老师和张乐平故居、柯灵故居馆长郭皓老师分别于117日、1113日开展两场建筑可阅读,行走武康路、复兴路历史街区活动。两场活动浸润悲欢历史,赏玩建筑之美,引人入胜。两场活动参与辅导员人数近60人次。

武康路的行走起于武康大楼,止于丁香花园。复兴路的行走起于黑石公寓,终于柯灵故居。两个小时的时空穿梭起于老师们的耳机调频,一曲曲欢调悲歌由此演绎。

徜徉在衡复历史街区,不仅可以重温旧上海畸形繁荣下的纸醉金迷,亦可汲取星火燎原的红色记忆。

衡复街区位于旧上海原法租界地区。近代中国战乱频起,上等阶层、充裕资金流入国中之国——租界,人为界限分割的是市面繁荣与经济破产、纸醉金迷与饥寒交迫,共同筑成村松梢风笔下“魔都”的独特风貌。基于租界的独特性,大批革命志士隐匿于此,深入开展爱国救亡运动。《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原型李白同志便寓居长乐路399弄(现址)、此外钱壮飞、瞿秋白、贺绿汀、左格尔情报小组也长期潜伏于此,开展第二战线工作。

踏叶而歌,行走在初冬的艳阳里,不仅领略到散落其中的名人故居风采,亦可轻嗅临街饭香的烟火气。

宋庆龄、巴金、贺子珍、夏衍、张乐平、柯灵等众多文化名人汇聚于此;电影制片厂、交响乐团、京剧院、沪剧院等一大批文化设施也坐落于此,彰显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历史文化传统。而建国后公产分配,则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大批普通百姓迁入压迫者的小别墅、大洋房,比邻共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漫步在树荫路上,不仅移步换景识读建筑风格,品味细节美妙,亦可以在斗转星移中见证历史街区的保护与重塑。

英国乡村别墅式、包豪斯式、西班牙式、中西融合折中式、法国文艺复兴府邸式、美国殖民地复兴式······小小租界堪称万国建筑博览会,两位老师细致讲解各种建筑风格特点,还随机提问,加深了大家对建筑特点记忆。白驹过隙,至八、九十年代,街区建筑大多老化破败,每逢大雨,武康路必成汪洋。经过近十年整修,有的老街区引入资本,改建商业区如新天地。而衡复街区则尽可能留住原住民、保留历史肌理,实现旧里弄原貌复兴。


通过两场活动,辅导员们不仅提升了建筑艺术审美水平,更对殖民地旧上海的畸形繁荣下的普通百姓的哭号有了切身感受,更加深了仁人志士毁家纾难、救亡图存的理想信念的认识。鞭策辅导员们,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强化使命担当,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李金龙

|辅导员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