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交流园地

一眼千年看不尽——记敦煌三团七月敦煌之旅

时间:2019-08-23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工会 编辑: 点击:194



她是自汉代以来,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史书称其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她是著名敦煌学者季羡林所说的世界四大文明体系汇流之地,也是史学大家陈寅恪笔下“吾国学术之伤心地也”。敦煌,这座寓意“盛大、辉煌”的城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悠久历史孕育出的灿烂文化,使其辉煌依旧,如漫漫黄沙中一块碧绿的翡翠,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七月中旬,在工会的精心安排下,我们踏上了悠远瑰丽的敦煌之旅,这座一直只闻其名而未能得见真容的历史文化名城,终于要和我们见面了。

  

飞越三千里 午夜抵敦煌

14日中午,两辆大巴车载着两校区共28名敦煌三团老师们出发前往虹桥机场。工会老师们前来送行。

飞往敦煌需要经停西安,很少来大西北的长三角居民,到了西安便有一种快要抵达的感觉,然而一查地图,从西安到敦煌,好像比从上海到西安的距离还要遥远。不禁感叹祖国妈妈的辽阔!

15:30起飞到23:20落地,经过近8个小时的旅程,敦煌三团顺利抵达敦煌机场。飞机落地后,虽已是深夜,老师们仍难掩激动又期待的心情,纷纷拍摄夜空下的敦煌机场。

(图1 午夜的敦煌机场)

  

探秘魔鬼城 穿越玉门关

15日游览的景点是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和汉代玉门关,前者也是此次疗休养路线里最远的景点,距离敦煌市区有180公里。


2 早上8:30大家准时集合,出发前导游史永高和领队黄平老师交待注意事项。)

(图3-4 遥望雅丹地质公园)

穿越无人区茫茫戈壁后,中午时分终于抵达雅丹地质公园。

前一天刚到敦煌时,导游就介绍了敦煌夏季的几大气候特点:干燥、干热、大风,这一天算是充分感受到了,高温暴晒的天气加上戈壁呼啸而来的热风,体感温度飙升到40多度,且不说注重保养的女老师们,想象中应该比较粗线条的男老师们也都全副武装起来,帽子墨镜口罩防晒套袖,一样不落,防晒工作非常到位。

(图5 来敦煌的第一张大合影,您能认出来几位?)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据资料显示,敦煌雅丹地质公园是全球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这里雅丹密布、丘峰林立、形态各异,不论是个体还是整体,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浑,均属世界罕见。

雅丹地质公园俗称魔鬼城,这里昼夜温差大,夜间狂风呼啸,像有野兽鬼怪嘶叫,因而得名。在雅丹地质公园内,集中连片地分布着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风蚀地貌,有的像草原上的蒙古包、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的像孔雀开屏、大漠雄狮、丝路驼队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图6 狮身人面)                      (图7 孔雀开屏)

(图8 下车参观,寸草不生的雅丹戈壁绽放出两朵鲜艳的“小花”。)

在魔鬼城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后,我们返程来到疏勒河畔的小方盘城遗址,感受丝路门户——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的雄伟壮姿。

(图9 小方盘城遗址)

“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实地参观前,在玉门关遗址陈列展览室,大家耐心听导游讲解,了解千年前的那段历史。

(图10 导游讲解玉门关遗址的历史)

闻名遐迩的玉门关耸立于戈壁滩,遥想当年丝路要塞出入关的繁忙景象,如今的玉门关如果没有游客来访,似乎有些落寞。

(图11 玉门关)                       (图12 过了这个关口就可以去西域取经啦。)

(图13来了敦煌,夜市是一定要逛逛的, 由于时差的关系,夏季的敦煌九点半才天黑。)

(图14除了夜市,介绍敦煌历史和文化的实景演出也是不能错过的,当晚就有不少老师去看了“丝路花语”演出。第三天的“敦煌盛典”,第四天的“又见敦煌”同样吸引了不少老师组团前往观看。)

  

千佛莫高窟 沙漠美术馆

16日的行程节奏相较前一天可谓非常“养老”了,早上十点钟才集合。上午的主题是参观敦煌博物馆,下午的主题是参观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图15参观敦煌博物馆)                       (图16 导游讲解中)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建的呢?一说是公元366年,有一个戒行清虚、执心恬静的沙门,名叫乐僔,修行来到敦煌沙漠,看到鸣沙山上金光灿灿,如现千佛,于是便在石壁上开凿了第一眼洞窟。后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在武周(初唐)时已有“窟室千余”。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了。

敦煌博物馆内有很多复制的莫高窟壁画和彩塑。其中一座完整复制的石窟里,覆斗状的窟顶被千佛像包围,中间像一条美丽的丝巾,十分华丽。

(图17-18 复制的莫高窟石窟和画塑)

参观完博物馆,进入莫高窟前,先要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两场影片,一场讲述了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另一场则立体展现莫高窟经典洞窟的壁画和佛像。铺垫之后再去参观实体洞窟,又是另外一番感悟。

莫高窟前有大泉河的河道,却不见河流的踪影。据导游说,这是一条季节性河流,90%的时间是没有水流的。石窟寺前种着成排的白杨树,形成了防风林带,风灾是敦煌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图19 大泉河道)

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密布在南北长约1600余米的崖面上,现存有700多个洞窟,有壁画和彩塑的400多个,对敦煌千年的历史和生活有着生动的展示。莫高窟洞窟虽多,但并非所有洞窟都对外开放,据说游客的每次呼吸都会对壁画产生伤害,所以旺季开放洞窟40个,随机参观8个,且不允许拍照。

窟内漆黑阴凉,讲解员带着手电挑选讲解,并不停留太久。虽是吉光片羽,却也精彩万分。尤其是在一黑黢黢的洞窟内,讲解员从墙壁侧面打开手电光,镶嵌了无数金片的千佛像顿时金光闪闪,颇为壮观。

(图20 开始参观)

(图21 在开放的洞窟前耐心等待前一组参观队伍出来。)

(图22 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前合影打卡。)

提起敦煌最有名的洞窟,就是藏经洞了。密藏有5万卷千年经书的洞窟在一座有着三层木构窟檐的高大洞窟(第16窟)内,自百余年前被道士王圆箓发现以来,如今的经书只剩下1万残卷,令人唏嘘不已。

(图23发现藏经洞的第16窟外有三层木构窟檐)

经书何人何时所藏?有学者研究,当时中亚地区笃信伊斯兰教的黑汗王朝对其控制下的地盘实施强制的改宗政策。黑汗王朝东侵的消息以及毁寺灭宗的传言,估计让地处丝绸之路要塞的敦煌倍感震慑。

(图24 白天大饱眼福后,口福也要跟上,晚餐导游安排了土窑烤全羊,舌尖上的敦煌隆重上演。餐后,体育与健康学院的陈彩珍老师发挥专长,将零碎的羊骨头拼出来完整的骨架,引来其他老师们拍照围观。)

  

鸣沙围月牙 阳关觅故人

来敦煌不过短短几天,天气一天一个样,15日是高温烈日,16日是阴云密布,17日竟然下起了暴雨,临近中午都没有停歇的意思。导游说敦煌一般年降水量40毫升,年蒸发量2400毫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0倍。估摸着这一场暴雨下来,敦煌降水的年度目标已提前完成。一早听闻莫高窟因为暴雨停止对外开放,庆幸我们在前一天“打卡”完毕。

因为降雨,下午自由活动。导游告诉我们,敦煌市区不大,转来转去就那条街,转来转去就那条河,但是整个敦煌的面积却不小,几乎与台湾相当。市区到鸣沙山只有6公里,到阳关需要70公里。老师们决定兵分两路行动。

“醉卧鸣沙月泉侧,千沙万泉无颜色。”鸣沙山,因沙子分子间距较大,有孔洞,每当大风吹来,沙子便会发出声响而得名。爬上一座山头,雨后的沙山在面前一座座隆起,望不到尽头向远处延绵。

(图25-26 鸣沙山)

鸣沙山下有一湾清泉形如新月,叫月牙泉,古称沙井,自汉朝起为“敦煌八景”之一。虽然四面都是黄沙,但据说月牙泉从未被流沙所掩盖。导游解释说,这是因为月牙泉处在漏斗状的沙丘中,风沙吹过气流呈螺旋上升状态,所以落在泉中的沙粒甚少。

(图27 俯瞰月牙泉)(图28 鸣沙山下刘曈老师的美丽背影。)(图29 刘秀梅老师的反弹琵琶非常形象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敦煌不仅因为莫高窟而成就了举世闻名的“敦煌学”,而且也是位居古丝绸之路的边关要塞,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军事遗址。除玉门关外,阳关也是两千年前汉王朝设立在河西走廊最重要的边塞关隘和最早的海关,为保疆安民,维护西域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图30 阳关景区)                  (图31 从阳关飞来的四大美女。)

  

  

丝路听驼铃 千年一瞬间

鸣沙山吸引游人的地方除了壮美的沙漠风光外,还在于购票后三日内可以多次进入景区参观游览,非常人性化。

和前一天雨后丝滑的鸣沙山不同,18日的鸣沙山被大风吹出了斑马纹。一日一景,非常有趣。在敦煌的最后一天,大家伙儿集体出动,爬山、骑摩托、骑骆驼,把想玩的玩了个遍。

(图33-35 刺激的沙山摩托车  必玩项目骑骆驼)

傍晚返程回沪,不少老师听说飞机上能看到雪山,便抵住缺氧环境下浓浓的睡意,不时瞅瞅窗外。果不其然,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黄丽老师成功“捕获”大片祁连山脉震撼雪景。

(图36祁连山脉雪景)

绿洲、沙漠、平地、山脉,一路飞行,一路风景。

(图37-40一路风景)

敦煌五天游有多久?正如导游所说,不过一瞬间,但是,留给我们的回忆,确是让人念念不忘的。

“叮铃,叮铃……”耳畔似乎传来渐行渐远的悠悠驼铃声,仿佛在说:再见了,敦煌。

  

  

敦煌三团全体团员感谢工会老师们的贴心服务和周到安排!

图片来源:敦煌三团全体成员

文:戴琪